当前位置:爱玉堂翡翠网>翡翠知识>正文

汉代玉熊的特征 汉代玉犬特征

导语:汉代玉熊和汉代玉犬是汉代时期制作精美的玉器,玉熊形态矫健,神态生动,体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而玉犬形象威武庄重,神情狷介,展现了汉代人民对于犬类的崇敬之情。

目录导航:

  1. 汉代玉熊的特征
  2. 汉代玉犬特征
  3. 三国玉器特征
  4. 汉代金缕玉衣的特征
  5. 汉代玉器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汉代玉熊的特征

汉代人崇尚熊人所共知,是代表了王朝开疆扩土的英雄气概?还是表现了男人彪悍有力的雄性?就各抒己见了。同时,很少为人知的是,据史册记载汉代熊型物有同辟邪一样的功用,能携往生的灵体升天。

我们发现在汉代出土的各类文物中,熊的造型非常广泛和生动,无论是青铜器,玉器,石雕等都立体表现了熊的可爱和举止的夸张,凸起而下垂的双乳,浑圆的腹部和躯体健硕的四肢,脸部则多为写实,总之这是汉朝人所喜爱的动物图腾。

收藏的汉熊,和田青白玉,尺寸:12x8cm,重:674g,比重:2.95。我的这支汉熊,可谓雕琢得精巧之极,亮点是贵在其神。具有写实的形态,圆耳,口腔开膛较深,使嘴部造型逼真,舌尖上卷,獠牙上下相持,怒眼圆睁,直鼻粗大,支撑起整个上颌面同肩脊贯为一体,两腮后鬃毛竖起,更显一种勇武之感。双乳垂于凸起的腹部,四肢健壮。尾部的处理尤其巧妙,粗壮的长尾从胯部穿过和前右爪相托,带来了生动感,同时对熊体起到了稳定作用。熊的背部线条流畅,两缕飘动的长毛似羽翼(八九年江苏出土东汉初年广陵王陪葬双熊罐熊背有双翼),配之脊背和臀部之间的优美曲线使熊体充满了灵动。

玉质温润,打磨光亮,琢痕清晰,雕于各处的游丝毛雕显示了熊的皮质。两圆耳和半月型的肚脐孔内都可见掏挖时的螺旋纹,雕工十分到位。皮壳古旧,沟内的包浆和亮度同于表面,整体是深棕色的沁色,有深有浅布局不一,浅处微露青白玉色,深沁色上又覆盖有玉璞和分泌的玉浆,深黑的局部似炭色,可能是填埋墓葬时所使用的封棺木炭所至,这种色泽的巧合,更赋予了玉熊的真实感。

汉人喜吉物,图腾护国疆;股压乾坤稳,英雄天地长。

史册落典章,携灵入殿堂;辟邪同为友,山室镇魍魉。

立姿、昂首、张嘴、露齿,显露的是一种进取、奋发、崛起的时代精神,符合当时大的历史环境。

体态圆浑,但不拙笨;神情憨厚,但不愚蠢。形体完全曲线构成。

棕黑色的玉体有油润深沉之感,减地凸起雕法琢出了线条的优美。

精湛的工艺和设计,刻画了熊首的勇猛之态。这是一种写实的创作。

玉表层皮壳极为沧桑、老旧。眼睛炯炯有神,画龙点睛之笔。

油丝毛雕的刻画是皮毛感的抽象表示,口腔内修整的极为平整,工到自然成。

这就是汉熊典型的胸部。圆浑、凸起、丰满。

圆浑中雕出了曲线的美,

玉璞和粘连物布满玉表。

包浆、沁色、玻璃光。

有如充满活力的眼神,两千来在注视着你。

沧桑,还是沧桑;老旧,还是老旧;沁色还是沁色,述不尽的年代。

碳黑色覆盖着深棕色,这是近处的观察。

粗壮的尾部同双脚一起支撑了躯体,使雕件极为稳定。

玉熊特征:

长7.5CM 宽3.5CM 高4.7CM。

熊作行走状.采用和阗子料。以圆雕、高浮雕、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雕刻而成.圆目、圆、抿嘴、夹尾。圆雕躯体,浮雕双耳、双颊、尾巴、熊掌。阴线刻双目、鼻孔、双颊和四足鬃毛。

汉圆雕玉熊是一件汉代玉雕文物,于陕西省咸阳市汉元帝渭陵北汉代建筑遗址出土,收藏于咸阳博物院。

汉代玉犬特征

玉犬是宋代的一种玉器,材料为黄玉。现存于世,长6.4厘米,玉料黄色,局部有褪色绺纹,立雕犬形。回首,四肢压于腹下。以阴线琢纹饰眼、口、鼻、耳及尾巴,体态丰硕。现存于世,长6.4厘米

玉犬主要特征是(1)脸型不是明代的覆斗型;(2)用粗阴线刻画勒骨;(3)用半连珠刻画脊椎关节;(4)古玉的沁色。

三国玉器特征

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280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玉器制作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材质:三国时期玉器的材质种类很多,包括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等。其中,白玉和青玉最为常见,白玉的应用比较广泛,而青玉则主要用于制作神像、器具等。

造型:三国时期玉器的造型以写实为主,注重形态的表现力。玉器的造型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表现动物形象,如常见的马、羊、虎、龙等;二是表现人物形象,如常见的道士、仙女、佛像等。

图案:三国时期玉器的图案丰富多彩,主要以佛教和道教题材为主。常见的佛教题材有菩萨、罗汉、飞天等,道教题材有天官、地官、水官等。此外,还有一些表现历史故事的图案,如嫦娥奔月、汲黯开仓放粮等。

工艺:三国时期玉器的工艺非常细致,大多采用碾琢技法,线条流畅,结构合理。玉器的装饰部分通常采用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技法,使玉器更加精美。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玉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情况。

汉代金缕玉衣的特征

金缕玉衣为中国汉朝皇帝与王公皇妃所用的丧葬殓服,存在时间约为西元前200年至200年的四百年间。穿在死者的此类型衣饰主要组成为玉片,并视死者阶级分等级以金丝、银丝或铜线串起玉片与之编成。其中以金丝钩成的玉衣又称金缕玉衣、金缕衣。

史载玉衣首度出现约为文景之治,会以玉衣作为贵族死者的殓服,最重要因素是汉朝宫室相信玉具有防腐功能,可永保死者生前的原貌。汉代前半期之西汉时期,除了中国皇帝皇后之外,金缕玉衣也大量使用于各藩王。东汉之后,金缕衣则只限于薨之皇帝与皇后。

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玉衣的一种。用金缕编成, 汉 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用为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 河北 满城 汉 中山靖王 刘胜 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

金缕玉衣

丝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 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人的。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馆“河南古代玉器馆”。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徐州博物馆馆藏国宝“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于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复完成。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

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推断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玉片最多,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用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 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形如铠甲,在用玉制成的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而成。

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可独立拆卸。

金缕玉衣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产物。一方面是儒家思想“君子贵玉”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美好祈愿造成了厚葬之风盛行,这恰好又与儒家教义中的孝子悌弟思想相吻合。汉代人认为葬玉可以尸身不腐,所以不遗余力的用各种玉作为陪葬品。玉衣便是当时葬制中规格最高的一种。金缕玉衣也成为汉代君王们希望完成羽化登仙梦的重要载体。

汉代玉器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千百年来,晶莹无暇的美玉作为祭器、兵器、礼器、葬器、配饰以及工艺摆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那一件件美玉器物上,不仅倾注着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更寄托着人们对圆满人生和高洁品性的追求。

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玉雕之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人说,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汉代治玉普遍重视玉料选择,尤其崇尚白玉,而此时期,大量和田白玉进入中原地区,为汉代玉雕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玉器既体现出自由奔放的豪气,同时也呈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汉代玉器多以阴线勾勒,这些线条优美而纤细,营造出疏放大气的画面。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的一个显著特征。

汉代玉器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圆雕和高浮雕的大量运用。在整体设计上,汉代玉雕打破了对称风格,匠人们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汉代玉器的抛光技术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看玉衣片的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就可知汉代玉器的抛光技术多么先进。

在汉代玉雕作品中,已大量采用了镶嵌技术,比如金镶玉、玉镶金等。汉代玉雕的纹饰,主要是动物图案以及几何纹路。在动物图案里,常见的有凤纹、兽面纹、龙纹等;在几何纹路中,常见的主要是云雷纹、谷纹、涡纹等。

从用途上划分,汉代玉器可分为葬玉、礼玉、饰玉和陈设玉这样四个种类。学界普遍认为,最能代表汉代玉桥工艺水平的,当属陈设玉。比如玉雕奔马、玉雕辟邪等,这些都属于陈设玉。它们多为高浮雕或圆雕作品,集中体现出汉代豪放、浑厚的玉雕艺术风格。

感谢邀请!

汉代玉器,在我国的玉器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汉代玉器的特点:形神兼备,汉八刀,游丝毛雕工艺最为著名,每件做品,做工精细,工艺流畅,一丝不苟,是我国玉器发展的最高峰时期!

汉代玉器的总体风格:大方流畅,精雕细琢,做工不拖泥带水,圆润大方,神韵十足,为我国后世玉雕作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爱玉堂翡翠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富甲八方翡翠手链寓意 翡翠多宝手串寓意和好处下一篇: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文章评论